從曾經99%的設備原材料依靠進口,到今天的“華龍一號”機組具備整機100%國產化能力,回首來時路,核電裝備產業的發展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在華龍項目高質量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的新形勢下,中廣核工程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謀劃打造核電裝備產業鏈“鏈長”,帶動上下游5400余家企業共同發展,實現關鍵設備自主可控,書寫華龍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
從“信息孤島”到“零時差協同”
數字基建潤滑產業鏈紐帶
2025年8月4日,中廣核工程設備采購與成套中心主導的中廣核數字供應鏈(WE-LINK)系統與產業鏈數字化標桿示范區供應商哈電集團(秦皇島)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的不符合項(NCR)系統成功實現無縫對接,核電行業首次實現產業鏈級質量數據直通。哈電重裝工作人員在本公司系統錄入數據后,一次點擊,數據立即傳送至WE-LINK,同步啟動審核、批準處理流程。系統自動識別報送數據,有效避免漏報、遲報;廠家也可實時查詢NCR審批狀態、處理意見,流程透明可控,解決了制造類NCR傳統人工需“兩次錄入”的問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效能與管理精度實現“雙提升”,跨公司協作響應周期實現“日級”到“小時級”的壓縮。

▲“兩通一智”數字供應鏈建設規劃
數字化轉型是推動制造業技術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產業鏈的全天候在線協同成為可能,為提升核電項目的建設質量和運營效率提供了全新動能。中廣核工程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向產業延伸新路徑,以設計數據為源頭,以實現“兩通一智”為目標,全力打造數字供應鏈核心業務系統,實現業務流程在線協同,促進業務互通、數據共享。目前,已陸續建成質量管理、技術管理、文件管理、進度管理等功能模塊,并聯合東方汽輪機、上海一機床、哈電重裝、東方重機和蘇州紐威等首批5家企業,試點開發業務貫通流程,共同打造“數字供應鏈標桿示范區”。
目前,已有3665個供應商用戶賬戶完成注冊。這一在線協同平臺的建立,不僅提高了核電項目的管理效率和質量管控水平,也為供應商及相關方提供了更加開放、透明的合作環境,樹立起核電裝備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新標桿。
從“單點減排”到“全鏈降碳”
綠色創新激活產業鏈生態
2024年4月13日,機械手臂精準地操控焊槍送入陸豐5號機組第三臺蒸汽發生器管板管孔,并順利開始起弧焊接,全球首臺核電蒸汽發生器管子管板焊接機器人正式投入工程化應用,實現智能化制造重要技術突破。

▲蒸汽發生器管子管板焊接機器人在陸豐項目蒸汽發生器制造中成功應用
與傳統手持式焊槍焊接不同,焊接機器人的投用可以減少管子管板接頭焊接中的人因影響因素,解決傳統焊接“接頭數量多、焊接工作量大、關鍵資源占用時間長”的痛點,大幅提升焊縫質量,且機器人可以24小時連續工作,只需工人在旁進行監督,可有效改善作業環境,提升操作效率。
蒸汽發生器管子管板焊接機器人,是中廣核工程攜手設備產業鏈開展綠色智能制造應用場景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的成果之一。中廣核工程高度重視綠色產業鏈建設,聯合產業鏈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技術研發,提升設備生產制造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能耗,深入促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同時實施綠色采購,將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理念,貫穿招標采購、裝備制造、包裝運輸、設備維護全過程,促進供應商使用先進工藝和生產設備,采取綠色環保措施,推進“全鏈降碳”。

▲上海電氣核電設備制造基地
以產業鏈“鏈長”建設為契機,中廣核工程引領產業鏈上下游5400家企業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致力解決“真”問題,持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引領核電設備產業鏈不斷發展,形成了以一重、二重和上重為龍頭的大型鑄鍛件和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基地,以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和哈爾濱電氣為龍頭的核電設備制造基地,以沈陽鼓風機集團、上海阿波羅、重慶水泵、中核蘇閥、江蘇神通為代表的核級泵閥制造基地,以中廣核數科為代表的核級儀控系統設備制造基地。通過系統構建,一大批數字化、綠色化成果落地,為核能產業鏈升級注入不竭“綠色動力”,有力保障核電機組高端穩定、低碳高效運行。
從“硬骨頭”到“硬實力”
自主創新筑牢產業鏈安全防線
2023年9月,上海臨港,滬東重機廠房內柴油機組轟鳴聲震耳欲聾,技術負責人葉鑫緊盯示波器上抽搐的波形,“機械調速器與電子調速器參數不匹配!”此時試驗臺溫度高達42℃,噪音達110分貝,團隊迅速開啟“地毯式偵查”,逐項排查密密麻麻的參數,直到轉速曲線最終從躁動的鋸齒波蛻變為優雅的收斂線。
這個正在被攻關的設備便是被稱為我國核電重大設備國內研發“硬骨頭”的應急柴油發電機組,是核電站應急供電系統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保障核安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二十年前的整機國外進口,到后來國外專利授權制造,國內一直沒有核電應急柴油發電機組機型。為啃下這塊“硬骨頭”,打破“花大價錢還要受氣”的局面,中廣核工程于2022年牽頭聯合滬東重機有限公司成立“核柴一號”研發聯合黨員攻堅隊,承擔起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光榮使命。首次作戰會上,他們立下“軍令狀”——三年內完成“華龍一號”應急柴油發電機組的研發。

▲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應急柴油發電機組“核柴一號”
2024年12月16日,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應急柴油發電機組——“核柴一號”正式發布,多項核心性能指標、可靠性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志著我國首次完全具備核電站應急柴油發電機組自主設計及制造能力。三載磨礪,中廣核工程整合數十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優勢資源,突破核電站應急柴油發電機組性能設計、溫度場模擬、機器鑄造加工等關鍵技術,形成26項技術專利。“核柴一號”具備啟動快速可靠、平均無故障時間大于2000小時、平均修復時間小于10小時、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特點。
如今,“核柴一號”已成為行業標桿,將陸續用于福建寧德、廣東太平嶺、山東招遠等新建核電項目,對保障我國核電工程建設和安全運維具有重要意義。為提升核電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動核心裝備自主可控,中廣核工程已累計完成核電汽輪機抽汽止回閥、核電汽輪機抗燃油泵等攻關專項任務104項、應用275次,“華龍一號”新建核電機組裝備國產化率已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