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湘江畔的燈火漸次熄滅,南華大學核能技術實驗室的熒光卻始終與星輝交映。凌晨三點的走廊里,一個清瘦身影仍在調試著實驗室儀器設備——這正是“放射性測量與防護技術”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羅文教授。十余載如一日,這位40歲的青年學者以青春之我書寫奮斗篇章,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攀登,用堅守與執著詮釋了對核科技創新研究的無限熱愛與追求。

赤子丹心:從紅色熱土到核能前沿
在革命老區邵陽出生成長的羅文,自幼便將家國情懷刻入基因。2002年考入南華大學時,他在筆記本扉頁寫下:“愿作核工業戰線上的一顆螺絲釘”。在校擔任“兩彈一星”精神研究會副會長期間,他帶領團隊復原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點火裝置模型,這個經歷讓他深刻領悟: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強核報國的種子也悄然在心中生根發芽。
本科畢業后,羅文憑借優異的成績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他確立了激光康普頓X/γ源的研究課題,開啟了輻射源產生及其應用開拓的科研征途。研究生期間,他深入開展了斜入射布局下的激光康普頓散射(LCS)光源研究。面對激光和電子時空同步、強干擾條件下的單光子探測等關鍵科學問題,他不斷優化實驗參數,探尋最優解決方案,最終成功探測到30keV的LCS單能譜。同時,他發展了一套四維( 三維時域和一維頻域 )蒙特卡羅模擬程序,對國內首臺準單能的伽馬束線站SLEGS的性能參數進行了詳細的模擬研究。這些工作為SLEGS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獲得了同行的高度評價。在科研工作中,羅文始終表現出極高的敬業精神。他參與師兄的博士論文實驗時,連續100個小時堅守現場,分析實驗數據、開展探測器調試,助力完成了輕核極化率的高精度測量工作。這段經歷不僅錘煉了他的科研能力,也更加堅定了他投身核科學事業的信念。

指導學生開展實驗
科研征途:破曉之光的求索者
2011年,羅文博士畢業后放棄了上海的優越條件,應邀在國防科技大學理學院核技術研究室擔任講師。2012年,完成在國防科技大學的任務后,羅文決定回到母校( 南華大學 ),這是他出發的地方,也是他夢想起飛的地方。得益于雷厲風行、勇于創新的工作作風,羅文在職業生涯中迅速成長。博士畢業五年,他主持獲批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在28歲時被評為副教授,其在醫用同位素全光產生和長壽命核廢物高效嬗變方面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隨著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羅文憑借著對學術前沿的敏感性,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超強激光驅動正電子源的前沿研究。
為了進一步拓展國際學術視野,羅文在2015年至2017年兩次踏上歐洲留學之路,分別在歐洲極端光設施—核物理部(ELI-NP)和英國思克萊德大學開展博士后和訪學研究。在ELI-NP,他利用自主研發的程序,模擬并評估了基于光核反應產生99Mo/99mTc、225Ra/225Ac、186Re和64Cu等醫用同位素的潛力,并合作完成ELI-NP裝置的工程設計報告。由于表現優秀,聘期結束時,ELI-NP的人事主管承諾提供長期研究員崗位,希望羅文能夠繼續留下工作。然而,羅文毅然拒絕了ELI-NP拋出的橄欖枝,選擇回國繼續投身教育和科研事業。他曾說道:“在國外,我認識了一些優秀的科學家,開闊了科研視野,但也愈加清晰地感受到國內的研究條件已經可以與國際一流水準相媲美。”兩年的歐洲研學,不僅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更激發了他的使命感,他決定將海外學識的種子撒播在祖國的沃土上。
回國后,羅文在南華大學創建了光核物理及其應用團隊。團隊長期圍繞醫用同位素全光產生和長壽命核廢物高效嬗變等關鍵科學問題,研發了多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核反應模擬程序,成功解決了現有蒙特卡羅程序在模擬光核激發、光核裂變等方面的局限,提出了新穎的放射性同位素全光產生方案和長壽命核廢物高效嬗變路徑,演示了通過強流激光加速質子高效產生同質異能素的實驗可行性。這些研究成果為醫用同位素的全光產生、長壽命核廢物的高效管理等重大應用開拓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有力推動了先進核能技術的高效利用。
通過多年的深耕細作,羅文收獲了豐碩的成果。他先后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湖南省芙蓉青年學者、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創新類)、湖南省121創新人才等人才計劃;榮獲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青年創新人物、湖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湖南青年五四獎章等獎項;在學術界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80余篇,并擔任多個學術職務,包括中國輻射防護學會粒子加速器輻射防護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分會理事、全國高能量密度物理青年科學家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束流物理青年科學家論壇學術委員會委員、《強激光與粒子束》編委、《核技術》青年編委等。

羅文團隊合影
薪火相傳:實驗室里的春風化雨
羅文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傾注大量心血。他注重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能力,鼓勵跨學科合作,開拓學生創新視野。他常鼓勵學生參與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其他橫向課題,資助學生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以擴展學術視野。在他悉心指導下,多名研究生解決核能與核技術領域的技術難題,逐漸成為相關研究領域的青年骨干。至今,他指導的碩博士生已超30人,10余名學生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省優秀畢業生、省優秀畢業論文。
學生小劉忘不了2015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因為暑期留校學習沒住處,羅文老師騰出家中房間為新進課題組的劉同學提供住宿,讓她安心投入學術研究。在羅文老師的幫助下,劉同學勤奮刻苦,最終順利進入國內一流高校攻讀博士學位,羅文的影響和幫助始終貫穿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羅文教授對待學生態度既嚴謹又充滿關懷。他對學術要求嚴格、治學態度嚴謹,同時關注學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發展,傾聽學生困惑與想法,幫助他們克服學術和生活中的困難。”這是同事李小華對羅文的評價。
當被問及科研的秘訣,這位總愛引用居里夫人名言的年輕學者微笑著:“我們不該虛度人生,應該能夠說:我一直在做我喜歡做的事。在核能領域,這句話應該加上一個狀語——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